当前位置: 首页 > 物流沙龙 > 正文

丁俊发:中国流通业70年的光辉历程

2019-10-10 09:21:54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70年,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是短暂的,但这70年所经历过的变迁,所走过的路,惊天地,泣鬼神。

  为老百姓谋幸福是70年一根主线,一根红线;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是70年奋斗历程;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70年创新发展的灵魂;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阵地是70年的历史使命。

  70年的前进征程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始终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不断创造着新的历史伟业。

丁俊发:中国流通业70年的光辉历程

  流通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是国民经济生产、分配、交换(流通)、消费四大组成部分,建国70年,流通举足轻重。控制了流通,就控制了这个国家的经济。

  流通是什么?按马克思的观点,“流通是商品所有者的全部相互关系的总和。在流通以外,商品所有者只同他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18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这里的商品所有者,涉及到生产商、销售商、消费商,也涉及到金融、物流等中介服务机构,因此必须从社会经济运行全局,从大流通的角度来认识流通。

  大流通是商流(商品价值形态的流通)、物流(商品实物形态的流通)、信息流(商品社会形态的流通)、资金流(商品货币形态的流通)的一体化。流通产业是以商流为核心,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支撑的产业形态。

中国流通业70年回顾

  按照《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划分,建国以来经历了四个阶段:1949—1956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1956—1966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特别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进入改革开放伟大转折时期。

  根据这一划分,考虑到中国流通发展的实际,研究新中国流通史,可以分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的流通业,计划经济时期(1953-1977)的流通业,改革开放(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流通业三个阶段,形成了不同的流通体制与不同的流通行政管理,出现了不同的流通产业发展水平。

  1、经济恢复时期的流通

  在经济恢复时期与计划经济时期,毛泽东同志特别重视流通业的发展,一方面借鉴苏联模式的经验,另一方面,根据中国的实际,积极探索走中囯的路。1956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以苏联的经验与教训为戒,总结了中国的经验,提出了“论十大关系”。

  1958年11月,在对《十五年社会主义建设纲要四十条》(1958—1972)初稿的批语与修改中,毛泽东同志特别强调,必须尽可能广泛地发展商品性的生产。这种商品生产,通过商品交换,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

  1958年11月24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适应人民公社化的形势改进农村财贸管理体制的决定》中,专门加了一段:“在现阶段,利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货币制度、价值规律等形式,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生产、有利于向社会主义的全面的全民所有制过渡。”

  新中国成立时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在流通领域也是一样,私营与个体商业在整个商品零售额中所占比重仍然很大,遍布城乡的小商贩就有650万人。

  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些不法资本家趁商品短缺,在市场上兴风作浪,哄抬物价,从1949年4月到1950年2月连续发生四次物价大波动。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及其同盟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禁运,使商品更加紧缺,市场物价上涨。

  面对这样的严峻形势,中央人民政府于1949年11月1日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贸易部,统一管理国内贸易与对外贸易,着力解决了三大问题。

  ①调整流通领域的生产关系,建立以国营商业为主体、合作商业为辅、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流通格局。1950年相继成立了8大国内贸易专业总公司,到1952年底,全国性的国营商业专业公司达到28个,确立了国营商业在市场上的领导地位。根据“公私兼顾”的政策,1952年私营商业增加28万户。

  ②明确管理与发展中国流通业的大政方针。保护一切合法的公私贸易。实行对外贸易管制,并采用保护贸易政策,在国家统一的经济计划内实行国内贸易的自由,但对于扰乱市场的投机商业严格取缔。“公私兼顾”、“城乡互助”、“国内贸易自由”和“对外贸易管制”是经济恢复时期非常成功的经验。

  ③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流通管理体制。对国内外贸易统一计划、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确定由中央贸易部管理的计划商品共278种,其中国内贸易计划商品161种,进出口贸易计划商品117种。

  面对物价大波动,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把粮、棉、油等主要物资掌握在国营专业商业公司手中,另一方面沉重打击投机资本家,恢复经济,保障人民生活。

  ④打破美国的禁运、封锁,开创外贸新局面。组建国营的外贸公司,把握领导地位。对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官僚资本外贸企业,进行民主改造与重组。改变了对外贸易的半殖民地的依赖性,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对外贸易关系。

  2、计划经济时期的流通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2-1957)的内外贸流通业主要是三大任务,一是积极发展城乡间的物资交流,促进工农业生产发展,保持市场物价稳定,保障供给,巩固工农联盟。1957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474.2亿元,比1952年增长71.32%,平均每年递增11.4%。

  二是对从事内外贸的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私”向“公”过渡。到1957年,私营商业的零售额在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只占2.7%,到1955年底,私营进出口企业的进出口额在进出口总额中只占0.8%。

  三是为了保证“一五”期间重大项目的建设需要,除加大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50年代一直占70%左右)外,开辟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到1957年,中国已同世界上82个国家与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进出口总额达到31.03亿美元,比1950年增长1.73倍。

  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1958-1963)内外贸流通业的基本任务是:继续加强工农业产品的收购和供应工作,扩大商品流通;改进购销关系,继续对主要生活必需品实行统销政策,同时对某些工业品实行选购,并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在国家领导下的自由市场;继续贯彻执行稳定物价的方针,正确利用价值规律和掌握价格政策,促进生产的发展;进一步发展商业网,方便人民生活;贯彻“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国内市场为主,国外市场为辅”的原则,稳步发展对外贸易。

  由于从1958年开始,全国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盛行,后又开始反右倾机会主义斗争,加上当时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中国国民经济在1959年到1961年发生严重困难。国内外流通业同样受到巨大冲击,完全打乱了供需平衡关系,造成了巨大损失。

  1961年,国民经济进入“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经济调整时期。这一时期的内外贸流通业担负着一种特殊的任务,一是对国内贸易中的各种生产关系进行调整。

  1961年6月19日出台“商业四十条”,1962年9月27日,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又通过了《关于商业工作问题的决定》,1960年8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全党大搞对外贸易收购和出口运动的紧急指示》。

  从这一时期开始,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开始向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转移,到1957年,对西方国家的进出口总额已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52.8%。

  1966开始的十年 “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人民遭受了一场特大灾难,经济建设遭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破坏,流通体制、流通渠道、流通队伍都受到重创。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流通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确立了党在新时期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与组织路线,确立了实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也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市场流通论,最核心的有三条,一是计划与市场的理论,冲破了苏联模式的长期束缚,认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二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必须充分利用与善于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展一体化大流通。

  三是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提高是改革开放的试金石,必须实施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体制的综合改革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协调发展。理论的突破与实践创新,为中国流通业开辟了新的天地。

  1993年,根据党的十四大和八届人大一次会议关于机构改革的要求,决定撤销商业部、物资部,组建国内贸易部,打破了生活资料流通与生产资料流通分割的局面。

  2003年3月,为了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新形势的需要,适应建立和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要求,适应内外贸业务相互融合发展的需要,组建商务部,形成了内外贸一体化的管理体制。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流通体制改革也在逐步深化。

  1979—1984年,按照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原则,打破了国有商业一统天下的局面,逐步形成了多种流通渠道、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形式的流通格局。

  1984—1987年,围绕建立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对流通领域的企业结构、批发体系、价格制度、经营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打破了传统体制的束缚,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建立了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促进了流通体制向市场取向的改革进程。

  1987—1992年,根据建立和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要求,积极发展了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商品批发交易市场,初步形成了具有批发零售、期货现货、有形无形市场相结合的交易体系。

  从1992年开始,依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进一步加大流通领域的改革力度,特别是粮食、棉花、成品油等的流通体制改革,推进以连锁经营、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等重点的流通现代化。

  2001年加入WTO以后,中国流通业迎来快速发展期,加大开放力度,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进出口贸易大幅上升。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流通业的发展,要求充分利用好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上取得竞争优势。加快新旧增长动力转换,共同创造新的有效和可持续的全球需求,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后来又多次强调,要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2012年8月3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以后又发布了加快物流业、运输业、快递业以及加强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等许多文件,引导流通业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型,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与全面实现小康的需要。

中国流通市场的特点

  国际上把贸易分成三类,一是货物贸易,形成了商品市场;二是服务贸易,形成服务市场;三是知识产权贸易,形成知识产权市场。这三种贸易还可以区分为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形成了国内外两种市场。70年中国的商品流通有以下特点:

  1、中国是一个全球最大市场

  市场大小可以看三个数字,一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二是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三是进出口贸易总额。

  1952-2018年平均每年增长11.6%,2018年是1952年的1375倍,是1978年的239.8倍,中国已是全球笫二大消费市场。

  2018年的生产资料销售总额是1953年的1833倍,是1978年的156倍。生产资料市场充分反映中国工业化与基本建设的宏大规模,粗钢、煤、发电量、水泥、化肥、棉布等产量都占世界第一位。

  2018年的进出口总额是1950年的4088倍,是1978年的224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进出口大国。

  2018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为59.58%,根据国际经验,城镇化达到70%才稳定下来,每增加一个城市人口,城市基本建设投资要增加10万元。

  改革开放40年以来,在中国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其中有28年,消费是第一拉动力;有12年,投资是第一拉动力。中国是一个内需拉动型国家,14亿人口的消费加上四个现代化进程,市场空间十分巨大。2018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已达76.2%。

  2018年中国汽车产品销售4.2万亿,民营汽车保有量2.4亿辆,餐饮收入超过4万亿。中国移动电话2018年达15.7亿部,每百人112.2部。

  从2012年开始,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际旅游消费国,2018年消费5万亿。总之,中国是一个全球最大的市场。

  2、中国是一个开放市场

  1978年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特别是2001年11月12日加入WTO以来,中国向全世界打开了市场的大门,中国经济已完全融入全球经济中,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

  中国成了世界第一大货物出口国,第二大货物进口国,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占世界第一位。外汇储备占世界第一位。中国也是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2001年入世以来,开启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十年,世界500强在中国落户,研究机构、采购中心、金融机构、物流企业快速进入中国,国际流通巨头如沃尔玛、家乐福、家得宝、百安居、乐购、太平洋百货等纷纷进入。

  餐饮业的肯德基、麦当劳进军中国,占领了大片市场。物流业中的UPS、FedEx、TNT、DHL、普洛斯(GLP)等世界巨头在中国快速发展。外资进入中国,总体讲是利大于弊,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开放,中国政府从开放城市到开放地区,设立自贸区与自贸港,包括海南一个省建设开放特区,从2018年开始,专门在上海设立进口博览会。“一带一路”总体方案的展开,进一步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3、中国是一个多元化市场

  多元是商品市场的中国特色。

  ①交易方式、交易业态的多元。按交易方式可以分为现货市场、期货市场、虚拟市场、特种市场等等。按业态可分为城市商业综合体、商业亍、购物中心、仓储式商场、连锁超市、百货店、便利店、专卖店等等。按流通环节可区分为批发市场与零售市场。按商品年限可以分为新货市场与旧货市场。按产品分类可区分为生产资料市场与生活资料市场。按区域可分为城市市场与农村市场。

  ②交易主体的多元。2018年,从事流通的企业与个体经营大约有4000万户,从业人只大约有1.3亿人,目前是多种所有制共存,以国有流通企业为主导,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包括外资企业,共同构建了一个不同所有制、多种经济成分的流通格局。2018国有流通企业数量占社会总量的1%,民营占60%以上,外资与港澳台资占15%左右。

  ③交易特色的多元。如中国的商品交易市场,到2012年底,全国各类商品交易市场(产地、销地、集散地)近8万多个、年交易达8万亿元。这类市场中,有全世界都出名的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浙江绍兴的轻纺市场、江苏吴江的丝绸市场、河北白沟皮革箱包市场、山东临沂集散市场、北京新发地蔬菜市场、广州酒店用品市场等等。2018年,超过亿元的市场有4296个,仍然是中国主要的流通业态。

  又如中国的电子商务网购市场,就是电子商务虚拟市场,如天猫、京东商城、苏宁易购等等,2018年网上零售销售达到9万亿人民币,其中网上实物零售销售达到7万亿,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9.4%。生活电商推动了快递业的发展,2018包裹数量达507亿件,成为全球最大的快递市场。

  还有一个有特色的是许多城市建设了不少步行街与特色街,有的是特色商业一条街,有的是餐饮一条街,有的是文化一条街等等,中国的市场往往具有许多中国元素。

互联网时代的中国流通业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把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错综复杂的关系用五根红线连结起来,是中国今后一个时期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中国流通业的发展,必须用五大发展理念加以统帅。

  1、互联网时代的流通变革

  就零售业来讲,历史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三次革命。第一次零售革命以百货商店的诞生为标志。连锁经营与超市的产生是继百货商店出现之后零售业态的第二次革命。零售业的第三次革命是电子商务的出现,无店铺销售的兴起,特别是随互联网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网购进入生长期,改变商品的销售方式,也改变了居民的消费方式。电子商务完全改变了传统的商品流通模式,也改变了传统的流通企业模式以及资金支付模式。

  中国自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电子商务在流通领域大力推进,通过互联网搭建一个无限大的市场,供需双方可以不经过实体店,在网上交易,后来又延伸服务链,解决资金结算、物流配送、大数据分析等等,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现在又在推进线上与线下零售业的融合发展,一举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网购国家。我个人认为,当下,世界零售业面临重大挑战,业态、功能、模式将发生颠覆性变革,这些要素主要是: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提升了零售业科技含量;个性化体验式消费成新趋势;供应链集成成为新模式;线上饯下、虚拟与实体,全渠道成为新常态。中国能否引领世界零售业进入第四次革命还需看发展的进程,但我确信,工业4.0时代伴随的是流通4.0时代,零售4.0时代即将到来。

  我认为,中国零售业的革命是中国流通业的缩影,中国的批发业,进出口贸易,佣金代理与特许经营也将发生巨大变革。互联网与供应链将加速产业变革,也将加速产业融合。

  2、供应链创新下的流通变革

  用供应链理念和技术,大力发展智慧商店、智慧商圈、智慧物流,提升流通供应链智能化水平。鼓励批发、零售、物流企业整合供应链资源,构建采购、分销、仓储、配送供应链协同平台。鼓励住宿、餐饮、养老、文化、体育、旅游等行业建设供应链综合服务和交易平台,完善供应链体系,提升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

  鼓励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建设供应链协同平台,准确及时传导需求信息,实现需求、库存和物流信息的实时共享,引导生产端优化配置生产资源,加速技术和产品创新,按需组织生产,合理安排库存。

  3、流通体制改革下的流通变革

  2012年8月3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即39号文件,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高效、城乡一体的流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高效、城乡一体”,共16个字,但有着深刻的内涵。

  市场是统一的,不是分割的;市场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这里,最重要的是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中国走的是市场化改革方向,要求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竞争有序,必须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诚信体系,二是营商法制环境,依法治商、依法兴商、依法建商。

  安全高效,就要以人为本,安全要从源头抓起,要全过程可追溯,执法要零容忍。目前,流通环节多,商品周转慢,集约化、标准化、信息化程度低,物流成本高,交易费用高,所以,提高流通效率与效益成为中国流通业必须攻克的难题。

  中央提出城乡经济一体化,要求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要求加快消除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要求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一体化。要求流通业把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向农村延伸,完善农村服务网络,健全农村市场体系,特别是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

  4、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流通变革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商品与服务供不应求的短缺经济是常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与服务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是常态,生产者主权逐步让位于消费者主权。这是从总体情况讲的,但在实际运作中,有效需求不足或有效供给不足是家常便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流通在生产与消费的中间,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流通业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

  流通业通过多种业态为消费者提供商品与服务,目前供应着全国生产的30多万种商品,和其它部门一起,供应着城乡所有行业,包括金融、物流、通讯、旅游、教育、文化以及餐饮、住宿、养老、美容等城市服务业。

  同样,流通业为工业与农业生产企业提供销售渠道与销售场地、销售方式,线上线下都是供给者。总之,供给侧与需求侧都离不开流通,流通的水平直接影响到供给与需求双方。物流在供需双方中,不仅为生产企业服务,同样要为流通业与其它服务业服务。

  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从总的看,我国流通产业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网络布局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均衡,集中度偏低,信息化、标准化、国际化程度不高,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日益突出。”

  国务院在《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指出:“物流业发展总体水平还不高,发展方式比较粗放。”物流成本高、效率低,流通业、物流业中存在的短板十分突出。要在需求侧发力,扩大消费;要在降低流通费用与物流成本上发力,要在帮助生产企业“去产能”上发力。

  5、“一带一路”战略下的流通变革

  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也是多元的,不同国家有极大的差异性,国家之间既互相竞争又互相依存,参与国际分工,加速商品与服务贸易,互相投资,开展文化交流等等成了迫切要求,大家都加入国际经济体系,推进了各国的经济发展和友好交往。虽然国际治理规则不尽合理,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矛盾,但一直在可控中运行,经济全球化成为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开放经历了特区、城市与区域开放、加入WTO、“一带一路”三个大的阶段,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对外开放已进入一个新时代。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五年来,已和103个国家与国际组织签署了118份合作协议,货物贸易超过5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超过600亿美元,中欧班列已开出1万列,为当地创造了20多万个就业岗位,许多国家抓住“中国机会”,发展自己。

  2017年10月在越南河内举行的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预计未来的15年,中国将进口24万亿美元的商品,吸收2万亿美元的境外直接投资,对外投资总额也将达到2万亿美元。”

  我国出口市场日益多元。中国有230多个贸易伙伴,是其中61个贸易伙伴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2018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比重提高到28.3%,对新兴市场出口比重提高到46%。

  2017年和2018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都是两位数下降,同期中国吸收外资分别增长了2%和1.5%。2019年上半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同比增长3.9%,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增长了9.7%。

  “一带一路”将极大地改变中国的流通格局,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将得到进一步优化配置,优势互补,合作共贏,建设全球命运共同体。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回顾70年走过的历程,我们要向流通领域一亿多名职工致敬!面对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我们必须勇往直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的前进步伐。

【独家稿件及免责声明】本网注明转载文章中的信息仅供用户参考。凡注明来源“运输人网”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均不得转载、摘编或使用。联系邮件:master@yunshuren.com

点击关键字阅读相关文章: 文章来源:央视物流网
阅读
收藏 收藏

评论

评论内容最少2字,最多200字
check in
同步到在路上
report
图片
热门活动
品牌车系用途
推荐品牌
精选车系
说说你的看法 说说你的看法...
join favor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