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运输人文化 > 正文

这条穿越之路背后的艰辛,你一定难以想象...

2017-01-13 09:13:30

  中国—巴基斯坦公路是穿越之路。它穿越了帕米尔山重峦叠嶂的一千多公里,也穿越了2000年前张骞曾经“凿空”的西天古道。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疏勒县郊区,有一座墓园,中巴公路第一期工程中牺牲的47名筑路员工就长眠于此。


这条穿越之路背后的艰辛,你一定难以想象...


国内段完工 巴境段遇阻

  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等西方国家千方百计封锁、孤立中国。如何冲出封锁,一直是中国着重考虑的问题。如果沿丝绸之路修筑一条公路,沟通我国与南亚、西亚及中东地区和世界其他地区的重要通道,将不仅可以推动经贸往来,又可以支持这些国家和地区联合反霸、维护世界和平。所以,修筑中巴公路既有经济意义,又有战略意义。

  1966年3月18日,中巴两国在北京签订修建中国—巴基斯坦公路的协定,该协议将中巴公路分成东西两段:东段从喀什至红其拉甫,由中国修建,全长420公里;西段从红其拉甫至塔科特,全长616公里,由巴基斯坦修建。该协定还附带了如下内容:中方向巴方提供价值5000万元的实物捐助。这些实物包括:筑路机械、零件油料、材料工具以及巴方1500名筑路人员3年内所需要的生活用品和燃料等物品。

  经过两年的艰苦奋战,喀什到塔什库尔干改善线,于1968年7月3日竣工;塔什库尔干至红其拉甫线则到1968年9月完成。至此,中巴公路国内段全线贯通。

  然而,中巴公路的巴基斯坦段,却遇到了重重建设难题。那里峰险谷恶,地质条件复杂。而且高寒缺氧,许多巴基斯坦工人和工兵得了高山特发病。因而,两年下来,他们修筑了500公里的毛路,但是能够真正通畅行驶的只有25公里的便道。红其拉甫至帕苏一段的难度,更是超出了巴基斯坦工兵的施工能力,仅仅修了25公里,就修不下去了。

  根据中央的指示,“援巴筑路领导小组”得以组建,下设喀喇昆仑筑路指挥部,兵团工三师参谋长李道伟任主任。指挥部下辖3个工程大队、1个汽车大队、1个桥梁大队、2个测设队、1个医院。在第一期工程的近万名员工中,除了新疆军区的776名干部和地方的204名技术员以外,其余的9020名筑路者全部来自兵团。

  中巴公路工程建设及援外重担落在了当时的兵团军垦战士肩上。

承受高原反应 悬崖峭壁筑路

  中巴公路途经兴都库什山、昆仑山和中喜马拉雅山三个大山脉。

  1968年夏天,从红其拉甫界碑旁,中国施工队伍约9000人正式进入巴基斯坦国境。筑路队携带了458台钻岩机和1万个合金钢钻头。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他们与荒凉、艰苦和高温高寒为伴……

  作为第一批筑路员工,黄河滨是咬破手指头,写了血书才被批准援巴的。可是,还没有进入巴基斯坦边境,他就看到了筑路的危险。黄河滨回忆道:“到了喀什,我就看见放着一大片棺材,都没有糊油漆。我就问,你们这个棺材是做什么的?有人回答说,那都是为你们准备的。”

  他们终于到达了红其拉甫边境线上,这边是中国,那边是巴基斯坦。李华仙来自兵团农一师,他是三五九旅的老红军、筑路指挥部的副总指挥。他在日记中说:“部队一出国,就驻扎在海拔4700多米高的一段狭窄山谷之中。这里空气稀薄,高山缺氧,气候恶劣变化无常,水烧不开饭做不熟,大部分人产生高山反应,吃不下饭、喝不下水、喘不过气,呕吐、心跳、鼻孔出血,甚至有人昏迷。在山下能扛100公斤的棒小伙,在山上连10斤都提不动。”

  但是,下了车“刚学会走路”,他们第二天就得背东西,肩膀还扛着吃的东西。不敢走,就都是拿着钩子钩着、扶着山爬着走——山路底下就是百丈悬崖。如果说走到山上没有路了,就在大绳上面用风钻钻一个眼,把钢钎插进去,然后再套上绳子把自己拉过去。前面一个人扛一个风钻机,后面的人提一个油壶带着炸药,一管炸药是200克。他们用一个小管管,打个洞把炸药塞上,一放炮就炸个窝窝,脚就过去了,过去以后前面再打个窝,这个脚再过去。从红其拉甫开始,一炮一炮地炸,硬是用炸药炸了141公里的路出来。

特大洪水冲毁一年劳动成果

  中巴公路在巴方境内800多公里的路途中始终与河流寸步不离,始终与连绵的群山紧紧相贴。中国援建巴基斯坦的616公里中有568公里都与河流为伴。

  施工线路沿河而走,忽而左岸高陡,忽而右岸绝壁,更有凌空飞石,雪崩滑坡,随时都有牺牲的危险。

  1969年7月16日上午,当地发生了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原来几十米宽的红其拉甫河,猛涨到200多米,一个晚上就冲毁了6座钢桥和许多路段,这是中国筑路队将近一年的劳动成果。筑路员工架设的临时便桥、便道也被冲垮了。三个施工点被洪水包围,变成了彼此无法联系的孤岛。

  19天以后,洪水依然在上涨,筑路队的粮食和燃料已经无法得到补充,煤烧完了,就烧桌椅板凳,床板烧完了,就烧施工中挖出的草根。形势最严重的三大队七中队共271人,12天与外界隔绝,随时都有被洪水吞没的危险。三大队七中队党支部最终决定架通吊桥,营救全中队。

  “谁自愿当敢死队从铅丝上过河架通钢索?”三大队七中队中队长孙兰生严肃地发问。“我去!”几乎所有的员工齐声回应。最终选拔出10名胆大心细、身怀绝技的同志。河宽30多米,200多人屏息静气,盯着“敢死队员”抓住铅丝渡河。铅丝下垂,浪花飞溅;一旦失手,必然牺牲。勇士们最终攀着铅丝到了对岸,架通了钢索。200多人溜着钢索突围成功,无一伤亡。

  在两次延长筑路终点后,1971年2月16日,全长156.7公里的中巴公路第一期工程终于结束了。

  从1968年夏到1971年冬,在开凿了210道涵洞,砌筑了42800多立方米的防护墙,架设了24座桥梁,铺设了156.7公里的三级公路和150公里的便道后,中国筑路队终于要班师回国了。

【独家稿件及免责声明】本网注明转载文章中的信息仅供用户参考。凡注明来源“运输人网”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均不得转载、摘编或使用。联系邮件:master@yunshuren.com

点击关键字阅读相关文章: 文章来源:交通运输部
阅读
收藏 收藏

评论

评论内容最少2字,最多200字
check in
同步到在路上
report
图片
热门活动
品牌车系用途
推荐品牌
精选车系
说说你的看法 说说你的看法...
join favorite